close

人權教育推廣座談會-台南場心得分享

林春吟(日本京都大學博士)

 

  為何我對人權議題有興趣?當然在日本留學時見到日本社會普遍對二次大戰的反省有很深的感觸。另外,覺得對學台灣史的人而言,戰後台灣這段白色恐怖的歷史是很重要的一頁,也是推研究者向前進的動力。而小時候我跟阿公住在一起,阿公是台南二中(今台南一中)畢業,赴日留學中途因二戰爆發返台,阿公的同學和朋友中有許多白色恐怖受難者,小時候即從阿公的言談中得知白色恐怖時代深入人心的恐懼感。

  原本期待「綠島的一日」是以寫實的方式描述當時在綠島受刑人的作息、他們在不同年代春夏秋冬每一天的生活,然而影片中是透過來訪的年輕人、在住綠島人、和受難者們的訪談,由較遠距離的側面描寫來襯托出當時情景,最後也有對現今人權教育、綠島生態保育等問題關懷之展望,令人感覺整個影片中減少了苦悶悲情而充滿希望活力。然而,當時在綠島有很多受刑人發瘋、病死、面對隨時可能被酷刑、槍殺的恐懼等殘酷的現實,未能在影片當中感受到;基金會贈送的『希望小提琴』則補足了這項缺憾,不但書籍精緻優美,其DVD「新生-陳孟和先生訪談實錄」忠實地記錄了一個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心路歷程,在綠島時「如何不再被加罪,為生活的目標,也是全部」道盡了當年的辛酸。然而,陳先生全程以新語言國語談述,即使受刑也自製小提琴,珍惜著畫素描、拍照等「只有在綠島才能學到」的機會,現今並以「先有空間才能填進故事」的想法積極繪製綠島鳥瞰圖、參與監獄模型的製作,令人感受到柔軟新穎的思維、充沛的活力和即使在困境也努力向上的精神。由以上兩部紀錄片和一些受難者的傳記裡,知道當時支持受難者在監獄裡生存的力量是家人和新生兒,當他們犧牲時,唯一的掛念就是希望自己的犧牲能夠換取下一代台灣人的自由和尊嚴。對於現代物質生活富裕卻心靈空虛的人們而言,這些前輩們是很好的學習榜樣;而相信當我們這一代人回顧這段歷史,也能找出生存的價值和未來努力的目標。

  如同「綠島之一日」的影片所述,現代年輕人對過去那段白色恐怖歷史很陌生,我覺得要落實人權教育,還是要先讓他們知道人權被剝奪的苦處;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思想、言論、集會等自由,在50年前的台灣是不被允許的,很多人因此而被捕受刑,在綠島拘禁數十年,犧牲了與家人的幸福生活,甚至斷送了自己的生命;越能切身了解這些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苦處,我們也越能珍惜現今此刻的幸福。我覺得課外教學中讓學生實地探訪各人權景點,訪談白色恐怖受難者是很好的方法,尤其這些受難者已經逐漸凋零,現在更是分秒必爭的時刻。而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解明這段尚留有許多未知空白的歷史,並透過文字、聲音、影像之記錄將這段歷史用更真實、生動、優美的方式呈現,讓千千萬萬下一代的台灣人可以透過文學、電影、媒體和教育來了解那段歷史,讓悲劇不再重演,唯有這樣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犧牲才有價值。

  最後交流討論中有不少人問中小學人權教育實務分享課程的劉老師說:「在學校教人權是否曾遭受過來自家長或校方的壓力。」可見在解嚴後幾十年的今天,在台南人的心中還是存在有許多禁忌。劉老師提出的「注重社會弱勢」教案中,關於食物的課題,老師利用歐洲國家之奢侈和第三世界國家之貧窮對比的影片教學,這是有國際觀的好例子,另外也許可以加上簡國賢(1917~1954,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的《壁》之例,《壁》是戰後初期台灣最重要的寫實劇作,劇中描述了當時貧富差距嚴重的情形;此外,國小同學的祖父母也許有聽說或經歷過戰後初期貨幣膨脹、民生困苦的日子,也許可以透過對長輩的訪談,讓小孩們更深入體會食物豐富的可貴,珍惜富足的今天。

  最後,感謝鄭南榕基金會舉辦這個座談會,讓我認識了更多人權相關的議題和現存問題,期許人權教育能夠普遍落實於學校教育和全民生活,讓台灣成為真正民主自由的聖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ylonhumanrigh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